“贫不择妻,饥不择食,慌不择路”这一表述的出处是 《水浒传》第三回,原文为:“自古有几般:饥不择食,寒不择衣,慌不择路,贫不择妻。” 这句话通过四个并列的短句,生动地描绘了人在极端困境下的非理性选择。
具体出处分析
原文语境 该句出现在描述鲁达(鲁提辖)因打死镇关西后东逃西奔的情节中。当时他身处困境,心慌意乱,顾不上选择道路,只知拼命赶路。 > 原文片段:
> “且说鲁达自离了渭州,东逃西奔,却似:失群的孤雁,趁月明独自贴天飞;漏网的活鱼,乘水势翻身冲浪跃。不分远近,岂顾高低。心忙撞倒路行人,脚快有如临阵马。行过了几处州府,正是:饥不择食,寒不择衣,慌不择路,贫不择妻。”
核心含义
- 饥不择食: 极度的饥饿使人不再挑剔食物,比喻急需时顾不上选择。 - 寒不择衣
补充说明
类似表达:
佛教典故中,丹霞天然禅师曾以“饥不择食”形容对知识的迫切需求。 - 元代施惠的《幽闺记》也使用类似表述。- 社会背景:
该句反映了古代社会底层生存压力,尤其是贫困与生存危机对人们价值观的冲击。综上,这一俗语通过生动的比喻,揭示了人在极端条件下的本能反应与无奈选择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