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其作品跨越多个历史阶段,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个人心境。以下是按年代划分的代表性诗句及创作背景:
一、少年游历时期(712-745年)
《望岳》(开元二十三年,735年)
诗中描绘泰山雄伟景象,表达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的壮志,是现存最早成熟诗作。
二、长安困守时期(746-755年)
《春望》(天宝三载,744年)
通过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反映安史之乱后的荒凉,被誉为“诗史”开端。
《石壕吏》(天宝三载,744年)
以“暮投石壕村,有吏夜捉人”揭露战争残酷,展现民生疾苦。
三、中期颠沛时期(755-762年)
《三吏》/《三别》(天宝十四载,755年)
包括《新安吏》《石壕吏》《潼关吏》等,通过吏民对话展现社会百态,是现实主义巅峰。
《前出塞九首》(开元二十八年,740年)
前两首批判穷兵黩武,后两首表达对征人命运的同情。
四、成都草堂时期(762-770年)
《江汉》(762年)
以“江汉思归客,乾坤一腐儒”抒发流亡感,体现晚唐衰落趋势。
《对雪》(765年)
通过“乱云低薄暮,急雪舞回风”隐喻时局动荡。
五、其他重要作品
《登岳阳楼》(766年)
“吴楚东南坼,乾坤日夜浮”展现壮阔江景,与《望岳》并称“杜甫律诗双璧”。
《赠花卿》(759年)
“锦城丝管日纷纷,半入江风半入云”歌颂音乐之美,现存最长的赠别诗。
总结
杜甫的诗作从青年时期的壮志豪情,到中年时期的沉郁顿挫,再到晚年的孤寂悲怆,贯穿唐代社会变迁。其作品以“诗史”著称,不仅记录历史,更通过个体命运反映时代精神,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