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《观雨》的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:
诗歌背景与情感
《观雨》是南宋诗人陈与义的作品,作于1130年夏,即宋高宗建炎三年。当时金兵在东南战线攻破临安、越州,高宗从明州逃至温州,诗人在卞京失陷后流寓湖南邵阳。诗人在这场夏雨中,思绪随着雨丝纷飞,不仅描写了雨景,还表达了他对时局的极大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。
诗歌结构与内容
首联:“山客龙钟不解耕,开轩危坐看阴晴。”诗人自称为“山客”,处于颠沛流离的境遇中,精神疲惫,不事农桑,表明他因国破家亡而流落异乡。首联通过“危坐”表现了诗人郑重的神态及沉重的心情,“阴晴”则运用了双关手法,既是天气变化,也是当时抗金时局的动态。
颔联:“前江后岭通云气,万壑千林送雨声。”描绘了夏季云雨的固有特征,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浩茫深沉的思绪,将自然景象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。
颈联:“海压竹枝低复举,风吹山角晦还明。”通过雨势之大、竹枝偃仰之态、山角风云开合等景象,暗喻抗金局势有所缓和,初见曙光。
尾联:“不嫌屋漏无乾处,正要群龙洗甲兵。”用典,化用了杜甫的诗句,表达了诗人不顾个人利害,渴望取得抗金胜利的愿望。
艺术手法与风格
诗歌运用了双关、用典等辞格,使得境界辽阔,意蕴丰富。词句明净,不像其前辈诗人黄庭坚等那样追求“无一字无来处”,而是平易晓昶。
诗歌情感真挚,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,巧妙地表达了诗人的孤独、寂寞、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。
主题与思想
该诗虽然写的是雨景,但主题是对时局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。诗人通过观雨这一行为,抒发了对抗金胜利的渴望和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。
综上所述,《观雨》是一首情景交融、寓情于景的佳作,通过描绘自然景象,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,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高超的艺术造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