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浩浩汤汤,顺之者昌,逆之者亡”是一句流传千古的哲理名言,其内涵和背景可综合多方面解读如下:
一、原文出处与背景
原始出处 该句最早出自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,原文为“夫阴阳四时,八位,十二度,二十四节气各有教令,顺之者昌,逆之者不死则亡”,强调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和顺应规律的重要性。
孙中山的引用与改造
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,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统治,将原句改为“天下大势,浩浩汤汤,顺之者昌,逆之者亡”。他以此句批判守旧势力,主张顺应民主共和的潮流,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。
二、核心含义
顺应历史规律的重要性
该句强调历史发展具有不可逆转的规律性,顺应这些规律(如社会进步、科技发展、人民需求等)才能实现繁荣昌盛,反之则可能被历史淘汰。
时代背景的演变
- 古代: 如商鞅变法顺应秦国发展需求,通过废井田、奖军功等措施使秦国崛起。 - 近代
- 现代:如改革开放顺应全球化趋势,推动中国经济腾飞。
三、现实意义
国家发展层面
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,需继续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、科技创新、生态文明等趋势,才能实现民族复兴。
个人行为准则
既需关注时代脉搏(如当前黄金市场趋势),也要结合自身实际,避免逆势而行。
四、相关争议与辨析
部分资料误将《左传》中的“天下大势浩浩荡荡”与孙中山的改写混为一谈,实际二者分属不同时期、不同语境。前者强调自然规律,后者侧重社会历史规律,需注意区分。
综上,该句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,也是对后人把握时代机遇的启示,其核心价值在于倡导顺应规律、积极进取的精神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