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绕梁三日》是一个汉语成语,源自春秋时期韩娥的传说,现多用于形容音乐或歌声的悠扬动听,余音缭绕,久久不散。以下是具体解析:
一、成语来源
典故背景 战国时期,韩娥为生计到齐国临淄城卖唱,因饥饿断粮,以美妙歌声换取食物。她离开后,歌声余音在屋梁间回荡,三日不绝,吸引众人反复聆听。
核心情节
韩娥因贫困在雍门(齐国城门)卖唱,遭旅店主人侮辱后悲痛欲绝,遂以歌声控诉,引发旁观者共鸣。
旅店主人被感动,要求她再唱,韩娥应允后,歌声再次响起,余音持续两三天,使众人沉浸其中。
二、成语含义与用法
本义: 形容音乐或歌声美妙动听,余音绕梁,久久不散。 引申义
三、相关示例
文学描写:她那美妙的歌声绕梁三日,不绝于耳。
日常表达:这部电影的配乐绕梁三日,令人回味无穷。
四、与“余音绕梁”的关系
“绕梁三日”与“余音绕梁”为同一成语的不同表述,后者是前者的简化说法,二者可互换使用。
综上,《绕梁三日》通过韩娥的传说,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感染力,成为汉语中表达艺术魅力与历史典故结合的经典范例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