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七回中,严监生临终前执灯草的情节是文学史上的经典片段,其赏析如下:
原文片段
严监生临终时,躺在床上,气息微弱。大侄子、二侄子等亲属围床劝慰,他始终未断气。突然,他伸出两根手指,众人猜度是否因思念未见的舅爷,或牵挂未结的银两。奶妇猜测是灯草费油,严监生猛地坐起,指着一盏油灯说:“只怕是灯草点得少,怕费了油。”赵氏听后,赶忙挑掉一茎灯草,严监生随即咽气。
赏析
人物性格的典型化
严监生以吝啬著称,这一细节通过他对灯草的执念被放大呈现。他临终前的举动,既是对物质世界的眷恋,也隐喻对人生无常的恐惧,成为吝啬鬼形象的标志性符号。
讽刺手法的极致运用
通过众人的误判与赵氏的精准解读,形成鲜明对比。赵氏的懂事与严监生的悭吝形成反差,讽刺了当时社会对功名与人性价值的扭曲认知。
文学史上的经典范式
该细节被后世学者称为“中国文学史上极著名的一例”,其叙事技巧和人物塑造对后世短篇小说影响深远,成为研究清代讽刺小说的重要案例。
相关人物与情节补充
匡太公的段落与严监生的片段共同构成第十七回主题,前者展现传统士大夫的功名焦虑,后者则通过极端个案揭露人性弱点,形成互补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