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人迹罕至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指 很少有人到达或经过的地方,通常用来形容 偏僻荒凉的地理环境。具体解析如下:
一、基本含义
核心词素
“迹”:指人类行走的痕迹,如足迹、车辙等;
“罕”:表示稀少、罕见;
“至”:意为到达。
整体解释:很少有人类活动痕迹的地方,常伴随荒凉、偏僻的特征。
二、使用场景与近反义词
使用场景:
自然景观(如神农架、沙漠深处);
历史遗迹(如古丝绸之路遗址);
人烟稀少的地区(如边疆、深山)。
近义词:
荒无人烟、不毛之地、穷乡僻壤、人烟稀少。
反义词:
人来人往、人山人海、车水马龙、门庭若市。
三、出处与演变
历史典故:出自汉代荀悦《汉纪·孝武纪二》:“而夷狄殊俗之国,辽绝异党之地,舟车不通,人迹罕至。”
文学运用:在现代文学中常与“保留原始生态”“幽僻孤寂”等意象结合使用,如描述神农架深处保留原始风貌的段落。
四、语法功能
句法定位:可作谓语、宾语或定语,含贬义色彩,强调与“人烟稠密”的对比。
通过以上分析可知,“人迹罕至”不仅描绘地理特征,还隐含对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哲学思考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