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端午节的古诗、谚语和歇后语,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整理如下:
一、端午节古诗
《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》(唐·李隆基)
"细葛含风软,香罗叠雪轻。浣江五月平堤流,邑人相将浮彩舟。灵均何年歌已矣,哀谣振楫从此起。扬击节雷阗阗,乱流齐进声轰然。蛟龙得雨鬣动,饮河形影联。刺史临流搴翠帏,揭竿命爵分雌雄。"
《端午日赐衣》(唐·杜甫)
"浣江五月平堤流,邑人相将浮彩舟。灵均何年歌已矣,哀谣振楫从此起。扬击节雷阗阗,乱流齐进声轰然。蛟龙得雨鬣动,饮河形影联。"
《屈原祠》(唐·文秀)
"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。堪笑楚江空渺渺,不能洗得直臣冤。"
《七律端午》(唐·殷尧藩)
"少年佳节倍多情,老去谁知感慨生;不效艾符趋习俗,但祈蒲酒话升平。鬓丝日日添白头,榴锦年年照眼明;千载贤愚同瞬息,几人湮没几垂名。"
二、端午节谚语
南北差异
- 北方:端午插艾,清明插柳
- 南方:端午吃粽,清明扫墓
自然现象
- "五月五日天晴明,杨花绕江啼晓鹰"(竞渡歌,唐·张建封)
- "洗午时水,无肥亦漂亮"(台湾)
生活习俗
- "客家:未食五月粽,被褥不甘松"
- "福建:未吃五日节粽,破裘毋甘放"
三、端午节歇后语
动物意象
- "癞蛤蟆躲端午——躲过初一,躲不过十五"
- "端午不戴艾,死去变妖怪"
行为比喻
- "过端午的龙头——光耍嘴"
- "端午节卖历书——过时货"
生活现象
- "山里红包粽子——没找(枣)"
- "菱角碰粽子——尖对棱;奸(尖)对奸(尖)"
这些古诗、谚语和歇后语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,既有对历史人物的追思(如屈原),也有对自然现象的观察(如龙舟竞渡),还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