叔本华于 30岁开始系统化地探讨孤独的主题,这一过程贯穿其整个哲学创作生涯,但他的核心论断和作品《论了解自我》中关于孤独的论述尤为突出。
时间线梳理
叔本华于1814年26岁开始创作《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》,历时四年完成,此时他30岁。
他在1851年凭借《附录和补遗》成名时已63岁。
孤独主题的体现
在《论了解自我》中,叔本华指出六十岁以上人群对孤独的偏好成为自然天性,认为这是暮年无性状态下的自我满足。
他的哲学思想强调生命的本质是意志,而意志的运作往往伴随着孤独感,例如他称“生命如钟摆,在痛苦与倦怠之间徘徊”。
影响与评价
叔本华对孤独的解读不仅影响了他个人的创作(如《附录和补遗》中更深入的哲学探讨),也启发了后世文学家和哲学家,如托尔斯泰、海德格尔等。
综上,叔本华在30岁左右开始系统化思考孤独,并在其晚年的作品中将其提升为哲学核心概念之一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